港股大时代 之 百年香港证券交易史
来源:基金经理 郝云帆2018-01-26
2018年开年,港股继续了2017年以来的牛市效应,1月以来恒指涨幅超过8%,银行、地产、博彩等行业继续强势。在理成年会上我们提到过,港股已经开始了下一个大时代。宏观层面,未来3-5年来看,港股已经成为必须要配置的海外资产。基于中国自身发展需要,港交所已经成为中国的第三个交易所,港股是中国资金配置海外资产的首选,也是境外资金配置中国的首选。中观层面,互联互通以及港交所积极的政策配合(IPO新政、H股全流通etc.)将是港股的吸引力大大提升,最直接的成效就是港股成交量的大幅上升以及IPO数量爆发和质量的提升。以成交量为例,港股2018年以来的日均成交量已经较去年同期上升了100%。
温故知新,本篇我们将从香港百年证券交易史的角度,去分析香港历史上大时代背后的原因,并试图找出下一个大时代开始的逻辑。
香港的证券交易市场已经拥有127年的历史,第一家正式的证券交易市场成立于1891年。之后又陆续有三大交易所成立,开始了长达20多年四所时代。1986年四所时代画上句号,由香港联合交易所(联交所)一统江湖。2000年,香港联交所与香港期货交易所(期交所)以及香港中央结算公司合并,成为了现在的港交所。
我们把1997年香港回归作为香港股市的一个节点,在回归前和回归后的香港可以说是完全两个故事,回归前的港股有着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而回归后的港股相比之下显得乏善可陈,这从回归前后恒指的表现就能看出,从二十世纪70年代起,港股从不到100点,涨到了1997年的15000点。而97年到2017年,恒指仅仅从15000点涨到了30000点。而期内,美国三大指数期内上涨超过300%,我们的上证指数也上涨了175%,中间还创出过6124的高位
蛮荒时代 1891-1969

如果我们看回归前的港股,港股从1891年成立开始,一直到1960年代末,一直都没有什么表现,指数一直徘徊在100点左右,上市公司的数量一直以在100家以内,整个香港的金融市场也主要是由英国资本主导。南京条约后英国宣布香港为自由港,后来1896年苏伊士运河同航,大大缩短了欧洲到香港的航程,所以那个时候的香港经济以转口贸易为主,也没有什么本土企业发展起来,那个阶段涨得最好的公司叫汇丰银行,这也是香港人为什么一直钟爱汇丰的股票。
后来日本占领香港三年,以及紧接着的朝鲜战争对香港的贸易行业造成了巨大的打击。但同时,因为战争的原因,大量的内地人口涌入香港,为香港带来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加上战后恢复的红利,带动了香港成为轻工业主导,造船航运和金融为辅的经济转型,香港经济开始快速增长。
时间进入到了70年代,经过过去几十年的积累,香港成长期了一大批本地资本家,这些人开始搅动香港的资本市场。1969年香港远东远东交易所成立,本地散户从此可以参与到股票市场,开启了港股将近30年的大时代。如果大家有印象,香港有一部著名的电视剧,讲的就是这个时代的故事,电视剧的名字就叫大时代。这部片子直到现在还深深的影响着港股参与者,每当股市大跌,报纸头条和微信里就会有无数郑少秋的剧照出现,当然这是玩笑话了。
大时代第一阶段1970-1973

港股这30年的大时代中间其实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最精彩的,指数2年多时间上涨了10倍,之后又用了两年的时间跌回了原样。我用另一个案例做类比大家可能会觉得亲切一些,就是A股1992年的股灾。港股这个阶段行情的开端看起来是因为允许散户炒股大大增加了流动性,但实际上是香港经济腾飞带动了本土资本家的崛起。在这个阶段中,长江实业,新鸿基地产,恒隆地产等本地地产公司纷纷上市,并最终超越了英资地产公司成为了香港最大的地产大佬。资本家的炒作和股民的贪婪最终将当时的港股推向了顶峰。港股历史上著名的四所时代也开始于这个阶段,在几乎没有监管的环境下,四家交易所的竞争导致上市公司质量急剧下降。那个全民炒股的年代出现了很多现在看起来哭笑不得的现象,比如香港政府为了冷却股市,出动消防队禁止股民买股票;比如用500元钞票点烟,比如老师在课堂上公开听股票相关的广播节目。还有就是大家可能听说过一个粤菜的名字叫做鱼翅捞饭,也是那个时候出现的。
这次泡沫破灭的导火索是著名的置地饮奶牛事件,实际上是英资和港资利用资本市场进行的资本大战,最终以英资获胜收场。期间英资公司使用了很多不合规的方式误导市场,最终被曝光,加之香港政府采取的严厉的监管措施以及一些上市公司的舞弊案,一同导致了股市的暴跌,导致无数人倾家荡产。但正是这一次英资港资的交锋,为十多年后以李嘉诚郑裕彤为首的港资大佬联手狙击英资置地地产埋下了伏笔。
大时代第二阶段1974-1980

第一和第二阶段之间,全球出现了石油危机引发的经济衰退,加之亚洲四小龙的另外三龙的崛起,影响了香港的地位。香港开始了第二次经济转型,从轻工业转向了以房地产和金融为主的经济模式直到现在。第二阶段的行情更多是香港经济基本面的推动,期间又有一大批实业公司上市,推动了指数的上涨。直到1980年全球进入经济衰退,香港未能幸免,同时伴随着中英谈判进入僵局,港股再一次经历了明显的下跌。
大时代第三阶段1984-1997

进入到80年代中期,全球经济复苏加上亚洲各个国家经济重新进入快速增长的轨道,香港的地产业、金融业以及航运港口行业开始快速复苏和增长。同时,另一个因素开始在港股市场变得越来越重要,就是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崛起。各种因素叠加在一起开启了港股历史上最长的一次牛市,历时10多年,直到97年香港回归,这期间,港股虽然经历了1987年的黑色星期一,以及六四事件的影响,但仍然从不到900点涨到了15000点。在这期间,香港证监会成立,港股四所时代终结,香港联交所成立,以及以高盛为代表的外资投行开始以香港作为亚太地区总部,进入香港资本市场,香港市场开始变得越来越规范和国际化。同时也奠定了现在我们看到的港股的基础。
精神分裂的时代1997-2016
回归之后的香港用一句话概括,就是长期处在精神分裂的状态。一方面,进入21世纪以来,香港经济的增长基本靠中国经济增长的外溢效应维持,而恒指的上涨基本也是因为不断将中国公司调入指数带动的。另一方面,由于中国资本管制,香港资本市场的定价权长期被欧美资金和欧美投行把持。也就形成了基本面看中国,流动性看欧美的精神分裂的局面。经济和资本层面的分裂直接导致了香港社会的精神分裂,和身份感的缺失和矛盾,直到现在。
结语
通过了解香港百年证券交易史,大家已经对港股的过去和现在有了概念,也就知道了为什么港股是现在的港股。总结一下就是,回归以前的港股的上涨伴随着香港经济的增长有着明确的主心骨,但这一情况在回归后不存在了,特别是2008年以后。背后的原因其实是中国的崛起以及和西方的博弈。而这种情况从2017年开始有了明显的变化,经济和资本的分裂将慢慢消失,中国对香港的影响将更加深入更加彻底,中国将成为港股未来上涨的主心骨,港股未来将会被视为中国的第三个交易所。下一篇我们将重点从中观层面分析下一个大时代开启的信号–互联互通,以及下一个大时代的市场助推者–港交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