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看A股中小票“港股化”
来源:基金经理助理 张子炜2017-12-29
前几日,自媒体上一篇名为“当A股开始惩罚错误,中小票港股化,你在哪条船上?”的文章一露面,马上在资管圈内刷屏。
作者的主要观点是,A股原本是个没有惩罚机制的市场,“没有只跌不涨的股票”,因此“A股老司机”们热衷于抄底中小票。但是因为供给侧改革、进入加息周期,中小企业一方面成本上升,一方面流动性收紧,再加上IPO加速发行对壳价值釜底抽薪,结果势必造成中小票的进一步去估值。在这种趋势形成之后,理性的机构和个人投资者会逃离这类股票,造成“A股结构性流动不足”——即中小票港股化。
我们并不试图对文章的观点站队,而是想从数据上看一下,在目前的市场上,A股中小票是否已有“港股化”的趋势?若有,是否会对持股收益造成影响?
第一个问题,因为“港股化”没有严格的定义,所以我们在总结可得资料的基础上做出主观假设:个股“港股化”形成趋势=个股成交量萎缩至影响到正常交易的水平后,成交量会继续降低。
第二个问题,因为理论上,股价中包含了一部分交易期权的价值,交易受限应该会影响股价。因此我们假设:个股“港股化”影响持股收益=个股成交量萎缩至影响到正常交易的水平后,持股收益率会降低。
我们使用2016年4月以来的数据(排除上市不足半年的次新股)对上述假设进行了检验。篇幅所限,这里直接给出统计结果:
问题一,个股成交金额首次萎缩至日均800万元以下且维持2个交易日,其后1日平均成交金额为698万,5日后平均成交金额为1209万,20日后平均成交金额为1642万。
问题二,个股成交金额首次萎缩至日均800万元以下且维持2个交易日,其后1日持股平均超额收益率-0.21%(相对中证500指数,下同);5日持股平均超额收益率-0.29%;20日持股平均超额收益率-1.48%。
结论有点出乎意料:浪潮退去还会来,但是似乎仍能看见谁在裸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