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CT影像设备的下个40年
来源:投资经理助理 沈淇2017-12-15
1895年,伦琴发现了X射线,并为夫人的手拍了第一张医学意义上的X光片,自此打开了放射影像学的大门。1975年,西门子历史上第一台CT产品SIRETOM正式发布,震惊了整个医学界。SIRETOM是一台头部扫描设备,图像分辨率为128x128,它的成功标志着CT的基础理论和工程问题得到解决。4年后,Godfrey Hounsfield和Allan M. Cormack共享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以表彰他们在CT领域的基础性贡献,CT的伟大成就被世人认同。可以说,现代CT的原型诞生于上世纪70年代。
经过40多年的发展,高端CT影像设备兼具图像质量和成像速度。机架旋转速度极快,零点几秒可以完成一次扫描,捕捉心脏实时运动已不是痴人说梦。多排探测器的大螺距CT成像范围大,速度快,全身扫描易于反掌。X射线探测器像素也越来越小,电子学噪声越来越低,高分辨率高信噪比的图像是高端CT的标配。国际巨头的技术水平已经相当成熟,产品性能趋同。展望下个40年,CT影像设备还将如何发展?
虽然技术水平长足进步,CT的一些固有问题依旧没有解决。CT是放射性检测手段,对人体有一定的伤害。辐射防护领域人们一直遵从“As Low As Reasonably Achievable”原则,CT设备的低剂量需求将一直存在。相比于MR,CT的图像对比度单一,其优点是图像解读容易,缺点是变化太少,在有些情况下不能很好地显示感兴趣区域,这一点也为人诟病。我认为,CT设备的下个40年将会瞄准这些问题,具体来说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硬件提升将带来下一个变革。回顾40年的历史,硬件提升已经多次主导了CT设备的变革。无线供电技术使得射线源可以连续旋转,配合大流强,探测器的曝光时间可以极短,使得快速成像成为可能。X射线探测器也从最开始的气体探测器发展到半导体探测器,探测效率提高,不浪费每一个穿过人体的光子,使得成像需要的剂量越来越低。但是,CT的硬件仍然不完美。以探测器为例,现在的CT几乎都使用能量积分型探测器,不能区分单个光子的能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学术界提出了光子计数探测器的概念,希望我们不仅能记录光子的个数,同时能区分光子的能量。这样,我们就能记录每个光子的所有信息,为更好的数据挖掘提供了潜在的可能。X射线的探测效率同样可以提升,效率的提升就意味着可以用更小的剂量得到同样质量的图像。X射线源也不完美,就像阳光,它不是单能的,而是有一个连续的谱分布。因此,“金属伪影”的问题一直伴随着CT。每一个研发CT的工程师一定渴望着一种高效经济的单能射线源(或许直接叫γ源更合适),这在今天只有在昂贵的加速器上才能实现。所以,CT的硬件还能再进步,只是困难更大。
第二,更好的算法来实现低剂量成像是人们持续的追求。硬件的进步可能降低成像剂量,算法也同样重要。2000年以后,基于压缩感知技术的图像迭代算法逐渐兴起。新的重建方法对采样点要求更少,辐射剂量大大降低。部分商用设备已经在使用这些新的算法,有报道称新的重建算法可以将辐射剂量降低一半以上。迭代算法的巨大成功已经表明未来同样可能存在更好的算法。
第三,进一步丰富CT的对比度,扩大CT的应用领域。当前CT设备的多模态趋势已经逐渐清晰。因为CT对比度简单,结合CT和其他成像方法的多模态设备方兴未艾。PET-CT,MRI-CT已经出现在一些厂家的宣传页上。PET成像原理与CT类似,被认为是一种功能成像方式,但是分辨率不高。MRI对比度更是多种多样,但又存在速度较慢,图像有形变等问题。CT与这些技术很好地互补,扩大了CT的应用领域。断层成像原理(Tomography)作为一种方法,同样可以有多种应用。现在的CT设备只是其中一种。在方法学上,我们还可以有更多的创新。相衬成像在学术界也有多年的研究历史,光源同样是X射线,同样利用了断层成像的原理,但是能得到两种对比度的图像。不远的将来,可能诞生更多不同的断层成像设备。
西门子的官方网站用时间轴的方式回顾了公司CT设备的40年发展历史,从1975年起,西门子一路走来引领了CT影像设备的发展,并最终定格在了2012年。在国际巨头“定格”的时代,或许是国内设备厂商最好的时代,我们应该撸起袖子加油干,迎头赶上,振兴国内高端影像设备行业。同时也不要忘记,时间轴的最后一行是意味深长的“To be continued…”,静悄悄的,或许已经前辈走在探索下个40年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