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壳上市揭秘之“净壳是如何炼成的”
来源:高级投资经理 殷悦2017-02-24
我们在上市公司公告的借壳方案中经常会看到这么一句话“上市公司原有资产和负债与置入资产进行置换,由重组方或其指定的第三方承接”或者“上市公司原有资产和负债出售给XXX方”,看上去这清壳挺简单,但实际上是一件即复杂成本又高的事情。
干净的“壳公司”应该是没有资产和负债,没有经营业务和员工,更没有诉讼等其他潜在风险。但是通常情况,一个上市公司无法在借壳实施前成为一个净壳,一来原股东成本太高,二来没有实际业务就要退市了。因此,借壳方往往面对的是一个资产、负债情况复杂,需要花费大量精力来清理的“壳公司”。
1、资产的清理
资产的清理通常通过转让方和受让方的协议即可,对于土地使用权、房屋等资产需要在房地产登记机关进行权利人变更登记,有限公司股权在工商管理部门进行工商变更登记。
虽然资产的清理的手续相对简单,但是常常有以下几个问题:
(1)资产上设定的他项权利。通常很多壳公司,尤其是被ST 或*ST 的公司,往往存在大量的资产上设置了抵押、质押等他项权利,此类资产的转让需要取得担保权人的同意,消除可能影响该项资产转移的障碍。对于担保权人而言,其担保主体将由上市公司变更为非上市公司,有时还会要求额外的补充担保,甚至要求提前还款;
(2)根据公司法的规定,有限公司股份的转让需要取得其他股东的同意,并且其他股东享有优先受让权。一些上市时间比较长的公司,其子公司股权关系复杂,有的其他股东实际已经找不到,更有甚者跟上市公司存在矛盾,这就需要提前通告,有时借壳方也要承诺承担可能的诉讼损失;
(3)资产转移涉及的税收。尤其是土地,上市公司取得土地的时间较早,土地增值较大,一般需要将土地与其他资产打包成立子公司,利用特殊性税务处理来降低税费。
2、负债的清理
债务的转移根据合同法相关规定需取得债权人同意,通常在实际操作中把债务分为金融债务和非金融债务。
金融债务通常需全部取得金融债权人的同意;其他的债务应当取得尽可能多的债权人的同意,使得全部债务中取得债权人同意的金额比例达到80%以上。
有些壳公司在重组过程中仍有主营业务尚在经营,因此其经营性债务仍是一个滚动的过程。经营性债务的债权人对重组基准日的债权金额的确认和同意在交割日前仍将发生变化,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作为兜底,通常由重组方或者其他第三方对相关未取得同意函的债务进行承诺:如在交割完成后,债权人向上市公司提出偿还要求,承诺人须在上市公司偿付债务后向上市公司支付相应款项;部分案例中,承诺人将一部分资金作为履约保证金存入上市公司特设的账户,用于偿付可能发生的偿债义务。
3、人员的清理
对于人员的清理,民营的壳公司通常遵循市场化操作,解除劳动合同,不会产生争议。对于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监管部门审核时通常要求有职工安置方案以及职工代表大会的决议文件。实际操作中,可能存在部分员工要求补偿,或者当地政府要求安置员工等额外要求,需要个案处理,虽然金额可能不大,但有时关系复杂,还是非常费神的。
4、或有事项
壳公司因重组之前存在的诉讼等事项形成的或有负债往往会给重组后的上市公司带来很大的风险,通常需要通过重组方或第三方出具承诺函对相关责任进行兜底保证,当然承诺人需要具备相应的承诺履行能力,以保证上市公司在重组后的利益。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净壳的修炼并非一句话那么简单,借壳方在清壳的过程中还需要做出各种承诺,甚至有时提供资金支持,这无疑进一步提高了借壳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