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企业创新和投资的魅力
来源:高级投资经理 潘孝挺2017-01-26
在商业社会里,企业创新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因为在某种程度上,它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增长经济学理论认为,一个经济组织的产出增长可以从三个要素获得:劳动力投入的增长、资本投入的增长、全要素生产力的提高。劳动力和资本要素投入的增长通常是发展经济体的主要增长动力,而成熟经济体的增长则主要依赖于全要素生产力的提高,全要素生产力的提高表现为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经济学大师熊彼特认为,创新在微观上体现为不断地变革内部结构为新的经济结构,企业家是创新活动的中心,企业创新等同于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新整合,包括新技术采纳和新组织架构的建设。这一想法在德鲁克的经典之作《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中得到了极大的阐述。投资在本质上是投资人对于资本要素的重新分配,从而在产出的概率空间中获取最大化期望收益。在我看来,如果一笔投资带来的边际产出等同于资本要素的新增投入,并未带来全要素生产力的提高,那么这笔投资显然是平庸的。投资的魅力,恰恰在于挖掘出最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家,将资金交给他,让其催生出技术或组织结构的创新,从而获得超额收益。
创新在学界和产业界根据影响力差别经常被区分为持续性创新(continual innovation)和破坏性创新(disruptive innovation)两者模式,前者常与维持性创新、边际创新等同使用,是企业为获取持续性优势,不断对其现有生产要素进行优化和集成,从而获得潜在利润。后者又常与颠覆性创新、范式创新等概念混同,这是一种迥异于持续性创新的模式,表现为企业给市场提供了一种价格极其便宜和便捷的替代品,或者生产出全然一新的产品,而现有市场在位者企业(dominant enterprise)迅速衰退。典型的商业案例有360免费杀毒软件一经面世便导致金山毒霸、卡巴斯基等收费软件迅速退出市场;苹果智能手机的推出,为市场提供了全新的一种通讯产品,直接导致了诺基亚、摩托罗拉等非智能手机巨头的衰退。由于破坏性创新具有巨大市场威力,受到业界和学界诸多关注,但事实上,持续性创新是企业常态,苹果自2007年智能手机推出后,每年发布的新机均属于持续型创新。对于在位者企业而言,进行一场破坏性创新无疑是革自己的命,因为现有的供应链体系、管理模式、企业文化等适应了持续性创新,而非破坏性创新。
关于破坏性/颠覆性创新,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克莱顿.克里斯坦森又区分了低端市场破坏性创新和新市场破坏性创新。所谓低端市场破坏性创新是指传统企业目标客户符合二八规律,企业主要的精力在于覆盖和管理这些20%客户(提供80%的营收),而对于低端长尾客户(数量庞大,但是客单价不高)无法提供产品和服务。这往往是破坏性创新的高发地。典型的案例有小米手机、共享经济中的airbnb等。小米的商业模式主要是以不牺牲硬件性能,标榜手机发烧友来获取大量订单,最后依靠巨量订单来压供应链的成本,从而获取收益。新市场破坏性创新往往指的是企业创造出新的一个产品,从而开辟新的市场需求,譬如微软视窗系统对DOS系统的一种全新替代。
对于投资人而言,识别具有破坏性创新企业并投资它具有重要意义,它带来的回报远远超过投资那些仅具有持续性创新的企业。事实上,管理学大师也对破坏性创新企业归纳了几个特征:一是非竞争性,所谓非竞争性是指破坏性创新(无论是新市场的破坏还是低端市场的破坏)并不是与现有主流市场竞争者争夺用户,而是通过满足新的现有主流产品的“非消费者”来求得生存与发展。当破坏性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新产品的性能提高就会吸引现有主流市场的顾客。这种破坏性创新不会侵犯现有主流市场,而是使顾客脱离这个主流市场,进入新的市场。二是初始阶段的低端性,如果破坏性创新一开始就立足于现有的主流市场,那么这种创新就变成了维持性的了,即维持现有市场在位者的创新。三是产品的简便性,简便使用户群体具有广泛基础,为市场扩散提供良好条件。四是顾客价值导向,而非产品导向。以上这些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投资人寻图索骥。